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演变成流血事件,这一朝君臣为何那么独特?

如题,从勾践开始,卸磨杀驴一直在发生,杯酒释兵权这种特例能成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关注者
5,635
被浏览
1,613,47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首先明确一下——“杯酒释兵权”分两次,一次是解除禁军将领兵权,一次是解除藩镇兵权。这里详细讲讲后者,充分体现了赵大憨厚黑胖外表下的心机婊。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在建隆二年(961),参见

@Kaiser

的回答。

而解除藩镇兵权则在开宝二年(969),参见

@格子屋

的回答。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必须要作为补充的是,严格来说,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的说法还不够严谨,只能说去军职。具体来说就是不再担任中央禁军的高级军职,而请之出外担任藩镇节度使,这些将领实际上还是掌握了地方军权。

这一措施没有激起巨大反抗的原因,固然有赵大通过厚禄姻亲等方式的许诺,更重要的是,从现实层面上来说,出守藩镇对于这批禁军将领来说有着很大的实惠。五代以来地方藩镇犹如独立朝廷,禁军将领外放,实际上是将手中的禁军兵权变现了,同时手握地方兵权,仍然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

回到赵大劝说老兄弟的说辞上——“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在这个阶段,他的阶段性目标是礼送参与军事政变的中央禁军将领们外出,以避免短时间再次发生类似政变的可能。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上,禁军将领们自然乐见其成,同时也向赵大表示自己绝无复制“黄袍加身”的野心。

2、解除藩镇兵权

这才是精彩的戏肉,

@格子屋

所举的符彦卿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微观侧面,从更宏观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下的一手好大棋啊

《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建隆二年“杯酒释兵权”的开场前有这么一段话——

“上(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其实这段话出现在这里,本来是稍有点微妙的文不对题——赵大与赵普讨论的是如何削藩,可这场酒宴的结果却是赵大分封了新一批的藩镇。而且,赵普的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计说起来容易,但从五代以来也并不是没有统治者努力过,却从没有成功过的。

比如最根本的“收其精兵”一条,宋太祖上一位统治者周世宗也曾努力过,可最后的做法只是另外招募精兵充实中央,以此来抗衡地方藩镇而已,但却无法改变骁勇之士已为藩镇所蓄的局面。退一步说,就算有地方藩镇肯上缴一批兵员,两眼一摸黑的朝廷又怎么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精兵”?

而且,历代君主上位后一面重新招募自己的人马,一面又不敢下手淘汰前朝遗留的老兵油子。结果这样强弱掺杂的禁军累朝相积,给中央带来越来越重的财政负担。

以上这两点不断重复循环,几乎是所有五代君主都跳不出的思维怪圈

但赵大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

(960)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老弱怯懦者置剩员以处之

赵大登基之初,就先对自己麾下的禁军开刀。赵大一方面以升迁骁勇来分化士兵,另一方面也没有不留余地的裁撤,而是将老弱降为非战斗部队,虽然只领1/3甚至更少的军饷,但至少不用拼命了。所以底下的丘八们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第二步、

(961)令殿前、侍卫司及诸州长吏阅所部兵,骁勇者升籍,老弱怯懦者去之

宋太祖继位第二年发布这个诏令,延续了上一年择强汰弱的方针,只是范围进一步从禁军扩大到了地方军。但是,这却是对于地方大为有利的——中唐以后,地方得以截留和奏讨大量财赋为兵费,高等级士兵越多则留下来的钱财越多。因此地方藩镇闻之无不击节相庆:这明摆着是赵大找个由头花钱收买大家来的,还废话什么?快把手下将兵能升籍的都报上去,拿着这个名单等着领钱去吧~ヾ(=^▽^=)ノ


第三步、

(963)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即送都下

等赵大逐渐打服了起来反抗的藩镇(李筠、李重进),突然拿出2年前各地藩镇自己上报的名册说:符合这个标准以上的都送来京城吧~ 这时候藩镇们才傻了眼:原来在这里等我呢?但没办法,自己约的炮,哭着也要打完 ゜・(PД`q。)・゜

与此同时,赵大还为了杜绝海选精兵时的舞弊还搞起了标准化,一是从禁军派遣强壮士兵到地方作为参考的“兵样”;二是制作了一批标准化身高量具,按照身高确定士兵等级(在当时一般而言,身体越高体格越好,是最方便简单量化的指标了)。

另外,960年裁撤弱兵的好处又体现了出来,不但使中央财政有余力负担地方精兵的开支,而且这一政策运行多年已成惯例,再要裁撤这些地方兵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至此,从中唐到五代以来困扰君主节帅多年的骄兵悍将问题,被赵大兵不血刃地解决了。


“禁卫之兵骄,方镇之权重,五代以来,以智力取之而不足,太祖……收之而有余。徒见其收之易,而不知其收之者固有本也……太祖之所以能收其权者,正孟子所谓不得罪于巨室,裴度所谓处置得宜,有以服其心。不然,无故而行削夺之权,岂不动七国之变哉?”

——宋・吕中《处藩镇·收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