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肥胖的身材是梨形,而中国肥胖却普遍呈现苹果型(类似啤酒肚)?

这是不是和基因有关系这是不是和饮食有关系这是不是和身体结构有关系这是不是和生活环境有关系这是不是和某些药物有关系 腰围与臀围比值是人体脂肪分布的指标,…
关注者
1,050
被浏览
528,957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转载请征得我的同意,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不同人种之间存在的体脂分布的差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实际上,正是得益于脂肪容易堆积在腹部,亚洲女性才可能在体脂率相近的情况下保持比欧美女性更好看的腿部曲线。不过,这样的好处是要拿各种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升来换的,而且现在有研究表明,臀围和腿围适度增大可以降低这些风险。所以,目前脂肪不多、只是全在腿上的妹子们,你们可以开心一下啦~

那么,为什么欧美人要胖就多半会胖成梨,亚洲人要胖却多半会胖成苹果?

苹果也好,梨也好,其实都是对不同身形的一个比喻,而造成不同人种间常见的身形不同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脂肪堆积最多的位置(注意,不是部位)不同。而使亚洲人和欧美人常见的脂肪堆积位置在群体水平上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更多认为是基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人体的脂肪组织可以分为三种:表皮皮下脂肪组织(superfici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深皮下脂肪组织(deep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和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它们的形态和血流量有较大的不同,对身体的血糖、血脂等的影响也不同,不过对题主这个问题最有意义的还是它们的分布部位。

表皮皮下脂肪组织遍布全身所有皮肤之下,在两条腿上最多。深皮下脂肪组织则主要分布在上半身的躯干部分,但严格来讲仍然是在“皮下”。而内脏脂肪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仅分布在内脏的脂肪。三种脂肪组织堆积脂肪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主要区别在堆积量上。

不要以为说是内脏脂肪就只有心肝脾肺肾。虽然这些器官也会有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但从体积上来讲,内脏脂肪真正的主力是大网膜和肠系膜的脂肪。这两种膜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支持肠子,免得它们像耳机线一样在肚子里揣会儿就打结,而肠子又在肚子里塞着,所以内脏脂肪的大本营自然也就在腹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猜到原因了吧?是的,那就是亚洲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深皮下脂肪组织和内脏脂肪组织中,而这两种脂肪组织绝大部分都在躯干和腹部,才形成了苹果型肥胖,又叫中心型肥胖;欧洲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表皮皮下脂肪组织中,而表皮皮下脂肪组织遍布全身,而且以腿部最多,所以才形成了梨形肥胖,又叫周围性肥胖。

顺便在这里纠正一下一个错误的认识,并不是说胖到极致的时候欧美人和亚洲人就一样了。即使是BMI大于35的严重肥胖的情况下,亚洲人仍然更倾向于把脂肪堆积在深皮下脂肪组织和内脏脂肪组织中。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目前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够从机制开始完美地解释。学界主流的看法认为,作为先天因素的基因,就算不是唯一因素,也是罪魁祸首;而后天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譬如药物、饮食等,虽然放在个体上的确会影响体脂分布,但在使两种人群体脂分布出现差异这一过程中,它们的贡献不是很大。

移民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人群。他们具有与他祖国的居民相似的遗传背景,以及与移民国居民一致的生活环境。所以,移民的中心型肥胖发生率,如果接近环境相同的移民国的居民,则证明影响中心型肥胖的因素是环境;而如果接近和他遗传背景相似的他祖国的居民,就证明影响中心型肥胖的因素是遗传因素。而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移民的中心型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他们移民的国家,更接近他们祖国的居民。所以,造成欧美人和亚洲人的常见身形具有差异的原因,更多的应该还是遗传因素。

而究竟是什么遗传因素导致了这一差异,目前有一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结果似乎还尚未明了。

如果有错漏之处,烦请各位牛人指正,以上~

参考文献:

Sniderman A D, Bhopal R, Prabhakaran D, et al. Why might South Asians be so susceptible to central obesity and its atherogenic consequences? The adipose tissue overflow hypothe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7, 36(1): 220-225.

Wells J C K. Commentary: why are South Asians susceptible to central obesity?—the El Nino hypothe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7, 36(1): 226-227.

Tillin T, Forouhi N, Johnston D G,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outh Asians, African-Caribbeans and white Europeans: a UK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 Diabetologia, 2005, 48(4): 649-656.

McKeigue P M, Miller G J, Marmot M 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outh Asians overseas: a review[J].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1989, 42(7): 597-609.

Dhawan J, Bray C L, Warburton R, et al. Insulin resistance, high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immigrant Asians. Genetic or environmental effect?[J]. British heart journal, 1994, 72(5): 4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