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突破一万本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本题已加入圆桌「 好书看得见 」,更多好书,欢迎关注>>>本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前天县里邀请到中组部的一个博士来作讲座,主题是中国金融形势,这我倒没太在…
关注者
10,148
被浏览
1,786,355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谢邀。

我没数过自己读的书,应该不到一万本。

不过……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史记》130卷52万字,每卷也就四千字多些。《资治通鉴》294卷300万字开外,那么一卷一万多字。

如果一卷算一万字,万卷就是一亿字的阅读量,我斗胆说句,我也算有万卷这个阅读量了。所以容我蒙混一下吧。


感觉主要有两点。

一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少。

这不是虚的。因为阅读是有所谓“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分的。有许多书,简直是社会公认的逼着你去读的,比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四大名著、剑桥全历史、《艺术的故事》之类。而越读越偏,很容易看见一些你平时读不到的东西。我小时候,看见博尔赫斯引用的那些我听都没听过的英国诗人和西班牙语长诗,看见钱钟书提的那些我字都不认识的古籍,会觉得世上已有的知识茫茫如海,没有尽头。

由上一点延伸出来的,则是:

初读书时,人会有一种执念,认定什么什么是特别好的,其他都次一等。比如我刚开始读西文书时,觉得雨果是古往今来第一大贤,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差可比拟,其他都弱一等。但读得越多,越发现大牛层出不穷,而且牛的方式不一样,对待各类事情,就会宽泛许多。到此地步,回过头来,看看诸如“谁谁最强”、“谁谁更牛”一类话题,就会觉得没什么讨论价值了。各人当然还会有喜欢和倾向,但伟大的人物方式是不一样的。

以上两点综合之后,就会承认世界广大得无边无际。当然,书籍本身不止有宽度,还有时间的厚度。你会承认世上有许多事和许多人,都有有其自己道理和卓越之处的。这话我以前说过不止一遍:想到世上还有茫茫无尽的新东西等着自己去看,还是蛮高兴的——就像找到了一个无限自助餐厅一样。

读过和没读过的区别,不在于完全记住细节,而在于你大概能通过阅读,知道许多事,大概是怎么回事,许多话许多细节,可以在哪本书里找到。好比每个人都有个图书馆,但读过的人就知道哪本书放在哪个架子上,没读过,那就是没读过。

当然,书没那么了不起,也不过是文字的载体、他人的经验罢了。读书和现实生活,都是摄取外界的信息,给予加工。只是书籍诉诸于语言与文字,对这方面敏感的人会更喜欢一点。许多一本书不读的人可能依靠其经历收获比万卷书更多的信息,这很正常,也挺好。说到底,还是那句:牛人可以通过各类方式变牛。如此而已。


最后多一句。

我有一个朋友,在上海某镇上做水利工作吧,一个很普通的人,长我年纪不小。如果我认识的人里有人能读书破万,差不多是他了。他是真的提头知尾、看书浩如烟海的那种怪物,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二脚书橱。我正经问过他有没有读过一万本书,他开玩笑说,如果算上连环画,那大概有了。当然,他还是过着很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买书要被老婆管;安静上班;喜欢去河边吃点虾,喝点黄酒。没什么特别的。

要说特别,只有两点。其一,他活得挺高兴的,聊起天来逸兴遄飞,因为什么都聊得起来。其二,我和朋友偶尔去他家,大家能够坐在他家地板上,盘着腿看书,就像小时候在租书铺门前看书似的,一看一个下午。


世界一片光明倒是未必,但看书多了,而且不跟自己为难的话,大体上,世界是会更宽敞有趣一点儿的。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