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哺乳动物是否都分布在陆地和海洋,而非分布在天空?为什么?

众所周知,哺乳类动物在和爬行类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了生存优势,成功地将地球从爬行动物的时代带到哺乳动物的时代。陆地和海洋中的大型动物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中…
关注者
1,249
被浏览
599,34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谢邀!

两个猜测,不算回答,大家随便拍:

一、会不会是因为同为温血的鸟类已经先期占领了天空,特别是产生了一些大体型的捕食者(鹰雕什么的,它们甚至可以捕食猴子这么大的哺乳动物),于是后来者无法再发展壮大?

二、早期的哺乳动物为了躲避强大的恐龙,全是昼伏夜出。而飞行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高速运动,要求视觉的全力配合(所以鹰才会有强大的视觉,实际上鸟类的视觉都还不错),这显然不适合晚上出来活动。

实际上昼伏夜出对哺乳动物的视觉有很深的影响。比如哺乳动物除灵长类之外全是色盲,它们在夜里更需要敏锐的视觉,而非颜色。灵长类为了方便找果子,重新进化出了彩色视觉,但与鸟类相比,仍旧差了很多。鸟类有四种以上的视蛋白,负责探测不同波长的颜色。人类只有三种,而且其中两种的波长范围比较重叠。说白了,在鸟类面前,人类虽然不是色盲,但也只能是色弱。

其实,在夜间飞行对鸟类自己也是个难题。成功适应的,主要就是各种猫头鹰。它们的眼睛也大大特化了,变得很像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比如猫。别的鸟类都是双眼在两侧,猫头鹰双眼在前,有更出色的立体视觉,能更好地区分障碍物或猎物的远近。

另外,要解决夜间高速飞行的问题,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蝙蝠使用超声波就是哺乳动物的适应之道。但这种方式与视觉相比有很大不足。虽然准确度没有问题,但声音有其致命的弱点——衰减。光线在长距离上几乎没有衰减,而声音则不然,其效用的衰减随距离增长而急剧上升。这就决定了,蝙蝠只能是个“近视”。

近视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飞到比较近了,才发现前方有障碍物。这练就了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蝙蝠虽然不能像蜂鸟一样空中悬停,但能够做出匪夷所思的急速转弯等动作,是一般鸟类无法完成的。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蝙蝠也长了很大的体格,就注定不能如此敏捷地飞行。所以说,回声定位方式的先天不足决定了蝙蝠长不大,无法与体格更强壮的鸟类去竞争天空的主导地位。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原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