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评论相互的病症在哪?

- 中国独立影像展:还可以反过来问一下:中国影评人到底需不需要中国电影?其实都是特基本的问题,当这些基本的问题又需要拿来讨论,说明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评…
关注者
139
被浏览
15,709

4 个回答

有个问题要说清楚,仅就大陆而言,电影和影评,其实是分属两个圈子的。

说中国电影,这个话太大了,还是说说我知道的影评圈子吧。因为我比较边缘,看得见,但大部分时候只是个看客,所以索性放胆说。

国内的影评圈大致可分几个类型。

一种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大量官方权威奖项的评委等。这种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影评人,但官方还是视他们为影评人,甚至某种意义上把这种当成影评人,而且他们也量产电影相关文章,所以还是要算的。这类人员构成大致有影视文化方面的官员(包括一些打着影视名头、有着事业单位编制的协会、委员会、文艺组织等相关人员)、半官员身份或与官方联系紧密的学术权威、资格比较老的影视文艺工作者……这种其实是官方声音的代表,手中握有不少资源,高高在上,直接关联到官方层面的文艺奖项归属。从上面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波人其实离观众挺远,创作人员跟他们是既勾连又难免心中愤愤不平。客观来讲,这个类别中确实有人与人为善、也确有真才实学,还做过一些好事、提携了一些优秀人才和好作品,但整体上来讲,只能是群体声音,个体只是在这个大种群中围绕利益和权力相互博弈。

一种是学院派。近年影视俨然已成业内显学,各大影视专业在高校中雨后春笋般诞生,出现了一大批影视方向学者,再加上文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和设计科学中或彻底转战或借力打力的生力军,这支队伍也日渐庞大。不过,数量虽巨,但质量嘛就……很多人虽然号称在此方面研究多年,但说白了只是当个讨饭碗,在狭小范围内以陈旧甚至谬误的理论制造学术垃圾,或许能背出几段巴赞或爱森斯坦的原话,但甚至搞不清一些基础影视知识。不信你可以翻翻国内核心电影期刊上的论文,每出一热点片,必是相关文章如云,但真正抓住点的极少,不乏观后感般复述内容的,最多的是抓住一个理论,然后往影片上一套……不过,应该承认的是,这个圈子里还是有两股异类的。一股是不搞理论直接下海,这股优劣姑且不论,不在影评圈范围内,暂且不提;一股是真心爱电影,并且确实有电影研究热情与功底的,近年来越发庞大的海归队伍对此贡献不小。

一种是身兼影评与业内双重身份的。这些多是以媒体起家,以影评出名,出于利益也好出于真爱也罢,现在多多少少投身于电影创作中。这波其实已经算是电影圈内人了,人情世故加面子账利益清算,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影评“交口”、“黑评”、红包影评等丑闻与这里摆脱不了干息。他们写影评的水平姑且不论,影评行为与产业利益直接挂钩后,至少写国内电影时,就要顾左右而言他了。其实,倒也不必大加挞伐,一来中国哪怕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说真的,不知道谁是),他的影评对票房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二来也确实有厚道人,碍不下面子账(我认识的某位,虽然酬劳的确不菲,但也没信口开河,认认真真地把作品看了几遍,写得也中规中矩,虽拿钱,但还是有原则的,夸也不能乱夸不是)。在此我只能祝福他们的电影创作事业发展顺利,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拿出几部有分量的作品。(你看,作者的小资产阶级软弱性暴露无遗!)

一种是纯的电影媒体人。这种与其说影评人,不如说更接近八卦记者。除去专职从事报道人士,写影评的那些从写作目的和受众面来说,他们可能是最接近基于平媒为主的传统职业影评人了。但要么仅限于报章上的豆腐块“新片推介”,要么看似华丽的文字总是随风摇摆——太软了。他们可以算产业链的一环,他们直接面对可能的观众,他们将或新鲜真实或夸张离奇的影片信息带给读者,但这些更多是一份工。

最后终于要提到迷影的一波人(不是迷影网,至少不只是迷影网,杜绝软硬广告!)了。这波人活跃在媒体和学院,有些甚至从事着与影视完全无关的工作,仅凭着热情去从事这番事业。他们是成长于录像厅、盗版碟、P2P的一代人,90年代末期盗版的横行为他们提供了最直接的养分,21世纪初网络的普及为他们提供了张显自我的平台。这波人臭毛病很多,毒舌、刻薄、拽文、傲娇……有时甚至自以为是、蛮不讲理,但他们爱电影,并不同程度地懂得电影,他们不遗余力地去传播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关于电影的知识,努力去促成一些电影相关活动。但他们的问题在于——不接地气。其实这在此人群中未必会被当成是问题,这其实是迷影宗旨那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与身俱来的特质。是的,他们从未自觉高人一等(总是自称“哥”的那位除外),从未抗拒过任何热爱电影的人,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健康病弱,相爱相敬,不离不弃……(呸呸,这节操掉得……)但实际上知识门槛还是很明确的。而他们与电影圈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与一部分作者气质强烈的创作者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但另一方面,比起令人艳羡的手册派们,影响甚微。其实这倒不全是坏事情,反正依赖传统媒体的职业影评人在中国还未形成就基本消亡,所以影评作者无需过分考虑普通观众,影评只是在这个同好圈子中唱和交流碰撞摩擦勃——(打住!),这种乐趣可能更多是思想的切磋与互动,它不需要去委曲求全。它虽然并不封闭,但它的成长是吸纳式的,一切基于电影,但又基本跟电影圈无关。

从上面几种类型可以看出,这几种类型其实也是相互交叉重叠的。但无论哪种类型,基本上两大圈子之间的关联都比较薄弱。对电影圈来说,影评人或需哄(第一种)或已是自己人(第三种)或需养或者,干脆理都不理。真想给自己身上镀点理论的金,拍出名后当客座教授不比苦苦爬格子装逼讨好那帮清高范儿更直接。两个圈子间的良性互动很不容易实现。

但是,本来就不是一类人,只是因为共同的主题——电影,汇聚过来,又何必非得狼狈为……哦不……互爱互助呢。各自在自己的圈子里把事情最好是正经。

ps:虽然以上分类中难免带有个人褒贬,但无论是哪个类型的影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值得了解与学习的地方,本着政治正确的原则,补上一句。


利益申报:迷影网。不过写这篇时,我还没在迷影网混呢……

既然谈相互的病症,那就要谈他们之间扭曲的关系。

影评和电影,本来应该是真诚相爱的关系,但现在,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包二奶的关系,很多“影评人”被影片宣发机构包养,自然写不出客观的评论。

而那些没被包养的真正的影评人,往往看不上中国电影,出于这种判断,和对中国电影包养另外一部分“影评人”的反感,他们往往对国产电影毫不留情的批判,这时,片方又变成了怨妇,埋怨影评人们没有责任心,不给国产片以鼓励和保护,长此以外,中国电影将被好莱坞淹没,云云。

不管是包养,还是这种怨妇心态,都是一种扭曲的关系。影片因为没自信,所以去包养影评人为自己忽悠,而自己态度不端正,做电影不用心不专业,却反过来埋怨影评人不支持,简直可以说是不要脸了。

其实大部分影评人,开始写影评时,都是发自内心的,不会想着考这个赚钱,但现在,面对片商的红包,很多人从无力拒绝忐忑接受,到心安理得,再到贪得无厌,这样的人,已经不能称为影评人了。

写几篇感想,就自称影评人,拍几张照片,就成为摄影家了,“影评人”和“摄影家”,大概是文艺圈门槛最低的两个职业了吧,都快成笑话了。

好的影评人当然很重要,学术的如巴赞,通俗的如罗杰艾伯特,都是从业者或观众需要的人,这一点无需质疑。在中国电影的乱像中,更需要有见识有立场的好影评人,对烂片和坏的现象进行精确批判,以专业水准向大众介绍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杰作,这样的影评人,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