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监狱歌曲流行过一阵?

关注者
303
被浏览
99,276

9 个回答

这是我去年在深圳音乐厅讲座时讲到的内容:

二、囚歌。我们可以说这种现象叫东北风。因为它来自东北。年纪大一点的人大概都知道,当年有个很有希望的青年演员叫迟志强,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就像现在的陈坤。后来因为流氓罪被判刑。他和张行一样,是当年荒谬的刑法的牺牲品。这个流氓罪定义得很模糊,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都可以叫流氓罪。可是迟志强就是跳了跳贴面舞、看了几个毛片,就被人举报,被抓走了。当时他的情节其实也不严重,顶多内部处分一下就行了,大不了让人觉得生活作风不好。但是有媒体先于司法部门做出了宣判:当时的标题是:《银幕上的明星,生活中的罪犯》。什么叫罪犯?至少法院宣判之后才能叫罪犯。这篇报道一出来,公众不干了,社会舆论反应非常强烈,你想想,那时候的老百姓多么爱憎分明啊,哪像现在这么没有底线。最后搞的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很被动,你要是不判他几年,老百姓跟你没完。

当然,当时正好有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就是严打。严打我一直认为是法制上很幼稚的表现,有严打就意味有宽打,那你这法律不就成了橡皮筋了吗。在这个背景下,迟志强同志很冤枉地被判了4年。那个他爸是李刚的撞死人的家伙也才3年。

迟志强出来后,录了一盘磁带《悔恨的泪》。我觉得他如果悔恨也是后悔自己生不逢时。实际上也不是他唱的,是一个叫翟惠民的人唱的。但以迟志强的名义发行。当时是1988年,谁也没有想到,这盘磁带卖疯了。三百多万。

为什么会这么好卖?我听过,这些歌的旋律我很熟悉,小时候在东北就听过,都是民间小调填上劳教生活的方面的歌词。因为《悔恨的泪》这么好卖,于是市场上迅速出现了一大批囚歌专辑。都是跟服刑人员生活有关的。这时候你才知道,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贡献有多大。一点不夸张地说,这才叫地地道道的民谣,什么艾敬啊,李春波啊,高晓松啊,都是假的。但是囚歌的价值一致被低估或者被固有的成见的抹杀了。是中国流行音乐中少见的现实题材的作品。

囚歌的流行,还是跟严打有关。1983年严打,到1988年左右,很多人都放出来了,囚歌流行就是严打后遗症的表现,人们用一种颓废悲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另外,1988年前后,中国改革也进入了瓶颈期,当时流行一个词叫“紧缩银根”。老百姓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感觉好像不对劲了。国家政策上的变化,多少会影响到百姓的情绪,人们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和对生活的没有安全感,恰恰从囚歌里面寻找到了发泄口。

通过西北风和东北风,能看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但这两股风很快就被东南风压倒了,来自东边的台湾流行音乐和来自你们旁边的香港的流行音乐强势登场。

你是说迟志强引领的那些歌吗??那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这个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不是单一因素。

1 当年文化非常匮乏。人民群众的选择非常的少。就像现在那什么传奇在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中的流行一样。

2 流行音乐在当时的创作以及演唱和推广上,以港台歌曲为目标,这在当年会被扣上"靡靡之音"的帽子,所以"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的这类歌曲就有了推广时的"护身符"。

3 83年那批"严打"中被严打的一批人,也在那个时候被释放,这些歌曲正好满足了这批人的心理需求。

4 同理,也是为了配合83年严打,对广大群众要有个教育意义,于是流行就不奇怪了。

在政治挂帅的天朝,任何奇怪的事都不奇怪。


公交爪机党码字,有些乱,您将就着看。

很简单的事,非要弄个什么这意义那思想的,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