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做过哪些哪些鲜为人知的事?

[图片] [图片]
关注者
4,563
被浏览
3,985,743

170 个回答

其实越了解孙中山越发觉得他的可怕之处。


1.孙中山出身很差,他父亲是村里的佃户长工,黄兴宋教仁都是中小地主出身,毛是富农,而孙中山说八辈贫农都不为过,但是呢,他有个好哥哥孙眉,孙眉很早就出国打工,其实就是做“猪仔”,先做码头工人,后来攒点积蓄开小杂货铺,再开连锁,最后经营农场,十年奋斗成为檀香山数一数二的富商,简直励志楷模,而后把孙中山接到外国读书——也就是说,孙中山童年在困苦中度过,少年后陡然而富,所以说什么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饭店刷盘子啥的和扯淡一样。

2.青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这个大家都知道,问题是,不是哪个阿猫阿狗就能把信递到权势显赫的北洋大臣手上!孙中山走的是郑观应的通道,没错,就是那位“早期维新派”“改良主义先驱”,而郑观应是轮船招商局帮办,当时“国企”前五,李鸿章的亲信——孙中山路子太野了。

3.辛亥革命时,清朝海军一支去武昌平叛,结果被革命军策反,而另一支舰队则在程璧光率领下正在巡洋访问,而这个程璧光曾被孙中山拉拢加入了兴中会。——你们清廷用人不政审么!!更可怕的是孙中山怎么就搭上了程璧光。

4.世传孙中山是洪门(三合会)红棍,这太低估孙中山了,三合会、洪门仅局限于广东与广东人密集的海外华侨界,而孙中山在1899年被推举为兴汉会会长,而这个兴汉会是兴中会、广东三合会、两湖哥老会的联合,这时孙中山的地位已经凌驾洪门三合会之上了,啥?司徒美堂?三合会?洪门?龙头大哥?人家两湖哥老会认么?!

5.由4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此时的兴中会会长是杨衢云,并不是孙中山,而孙中山却成了兴汉会(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的会长!权力倒挂了,果然,不到一年,杨衢云被迫卸任,孙中山当上兴中会会长。

6.1905年7月在宫崎滔天的引荐下,华兴会会长黄兴与孙中山见面,8月华兴会就和兴中会合并组建同盟会了,并推举孙中山为领袖——是不是太草率了?

由4、5、6三点共同引发了一个疑问,孙中山是如何成为革命党的核心的?


孙中山早年与朋友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后来到了香港,与当地革命早期组织辅仁文社接触,合并成为兴中会,辅仁文社的社长杨衢云由于资历高于孙中山,被推举为社长,孙中山为其秘书。

1898年戊戌政变,两湖领袖谭嗣同死难,其手下唐才常、毕永年等人流亡海外,激愤于谭嗣同之死,欲采取暴力手段推翻清廷,而一直与他们接洽的便是孙中山,不久在哥老会头领毕永年的带领下,两湖流亡人士大批加入兴中会,冲击了兴中会原有的人员组成比例,而他们更倾向于拥立孙中山,毕竟关系熟。——这就像梁山上原来晁盖是老大,七个头领是他铁杆,位子坐的很稳,一天宋江上山,带着20个头领,大堂上一排座次,晁盖反而成了少数派。——于是孙中山在毕永年两湖派的支持下开始了夺权,毕永年策动哥老会,郑士良策动三合会,公推孙中山为兴汉会会长,以此逼杨衢云下台。

这也是黄兴华兴会在短暂接触孙中山后就与其合并、推其领袖的原因,因为华兴会与两湖哥老会渊源很深,早期起义主要依靠的便是哥老会马福益,且黄兴、周震麟等人早年就是谭嗣同、唐才常、毕永年的跟班。黄兴与孙中山见面谈了一晚,估计发现两人认识的是一拨人……

这也解释了为何日后两湖系革命党在孙中山生前的同盟会、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之中地位崇高、与广东系革命党极为密切。而这段历史在老蒋当政后被极力抹杀,杨衢云、毕永年等关键人物在蒋记国民党的党史叙事中遭到掩埋,并非在意孙中山的独尊地位哪来的,而是顾忌曾经在国民党内占据核心位置的广东系、两湖系后来怎么就没了!取代他们的竟然是被老蒋鼓吹的所谓“国民党四大元老”的江浙系。


7.袁世凯成就了孙中山,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力主立即起义,黄兴主张暂缓起义,先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结果这期间林述庆又遇害,袁世凯也取得《善后大借款》,大肆扩军,并主动攻击,于是乎二次革命惨败;一战期间,只有孙中山中华革命党还在积极反袁,章士钊程潜等人组织欧事研究会,认为中国应暂时团结于袁世凯手里、共对列强,理想很好,结果袁世凯称帝了、遭到群嘲了、土崩瓦解了,这时欧事研究会才姗姗来迟、开始反袁——这两件事使得孙中山名望空前提高,占尽先机,站队是杂技,预判才是门艺术。

8.记得上文那个程璧光么?护法战争时,他率领民国海军随孙中山南下,反对段祺瑞政府,组建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得以带兵入股于陆荣廷军政府,并从陆荣廷手里骗来了20营军队,组建了粤军,不久以这支军队占领闽南,两年后又用这支军队反手灭了陆荣廷,鸠占鹊巢。——不要给孙中山一丝机会,这人抓住一丁点机会都会大肆扩张。

9.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开始与苏俄正式合作,苏俄最初的设想是撮合吴佩孚与孙中山,但是遭到孙中山严词拒绝,本着“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原则,孙中山组建粤奉皖反直同盟,和张作霖南北夹击直系,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败逃,北京政府出现权力真空,孙中山北上进京,可惜天不遂人,病逝北京。如果孙中山不死,段祺瑞已然明日黄花,张作霖威信不足,冯玉祥资历太小,那么孙中山极有可能成为民国总统,就差一步,哎。

肝内存在两个管道系统,一是包裹于结缔组织鞘内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组成的Glisson系统;一是位于叶间、段间的肝静脉所组成的肝静脉系统。在灌注标本上可见到肝内有若干平面缺少管道的分布,这些平面是肝内分叶的自然界线,称为肝裂,肝脏有3个主裂(正中裂-Cantile线)、左叶间裂、右叶间裂)、两个段间裂(右段间裂、左段间裂)和一个背裂(图1.10.9-0-8~1.10.9-0-10)。这些肝裂将肝脏分为五叶四段,即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为上、下两段(图1.10.9-0-11)。这种肝叶划分法,对于肝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开展肝叶切除手术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脏重要的解剖结构Cantile线由孙中山先生的导师康德黎爵士发现并命名。

在康德黎爵士的栽培下,孙中山就读香港西医书院期间,能够独立主刀当时刚刚发明了10年的胆囊切除手术。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但是人们对孙中山的医术还是缺少印象,只知道他医术精湛,不知道精湛到什么程度。中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比世界首例晚5年,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比世界首例手术晚10年,首例肾脏移植手术比世界首例晚22年……这些完成了中国首例手术的医生都是全国顶级的专家,当时行医多年。孙中山完成刚发明10年的复杂手术的时候,还只是毕业班的医科生。

孙中山要是继续行医,想想是挺强大的。桀骜不驯的顶级医学专家,师从世界一流医学权威泰斗。他行医的时候身后跟着年轻的女助手,给儿童诊治的时候男童家长敢让他治,抱着女童的家长远远躲在最右边……

以下是架空历史的口胡:

孙医师成为岭南圣手之后,社会影响力大增。1895年,清廷输掉了甲午海战,孙医师利用自身影响力向清廷重臣李鸿章投书,畅叙改革变法。被李鸿章冷漠拒绝之后,孙医师遂走上公知道路,不断在天高皇帝远的广东省宣传西方思想,利用自身影响力培植和包庇乱党活动。

1912年,内外交困的清廷被重臣袁世凯推翻。3年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因生活习惯造成了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结石,导致尿潴留,请岭南圣手孙医师北上诊治。孙医师手到病除,袁大总统希望孙医师能够长居北京,但孙医师看不惯袁大总统专断独行的作派,对他的施政冷嘲热讽一番就罢袖而去。孙医师长期以来的开明主张为他赢得了声望,一批青年学子在他的感召下走上了行医道路。1918年,长期患有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的袁大总统死于尿毒症。虽然袁大总统生前一直实行独裁统治,但是一来缔造民国,二来没有称帝,三来刚刚赢得了一战,再加上洗脑有方,他当时的社会风评很高。袁大总统的继任者把袁的死归咎于孙医师见死不救,孙医师不得不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孙医师化妆、改名之后继续行医。身份神秘、面目不明、医术高超、收费高昂(要养活中国的一堆事业)、身边相伴年轻女助手……孙医师的传奇风采给日本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日本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样一位医术高超、桀骜不驯的神秘医师形象。

孙医师门下中年医师周树人有感而发“行医救不了中国人”,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孙医师门下另一位医生蒋志清,在行医过程中不断跟底层群众接触,逐渐跟刚成立的苏联互相形成了好感。1920年,由于袁世凯去世后中国政局动荡,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逐渐失控,流亡日本的孙医师得以返回中国。回到中国后,孙医师一边行医、办学,一边热心各类社会事业。1924年,孙医师和爱徒蒋志清在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成立了黄埔大学,培养出一批革命青年……

1925年,孙医师因癌症去世。为纪念孙医师对中国进步做出的贡献,外加几十年后治理国家的人几乎都自称是孙医师的继承者,全国各地都有一大批地名和机构用他的名子命名,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