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普通人有怎样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理解一些理论时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也许他们的理解方式普通人真的无法去了解? 或者说,由于智力的成因目前无法理解,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法回答...?
关注者
3,316
被浏览
358,329

60 个回答

06年的时候(高三)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做过一个智商测试,名为《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拿了满分,60道全对,显示的分值是140多少忘了。因为超过同龄组的95%,所以在咨询师的推荐下就做了《瑞文高级推理测验》,一共36道题对了35道。
上了大学以后偶然会搜一些门萨测试题,大部分的图形推理题都可以看出个所以然来,一般分值在145-155之间。

所以如果以传统智商概念的角度讲,我想我是有资格对这个提问做出解答的(笔者不是唯智商论者,太多素质和能力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图形推理题得到测试,智商测试所显示的只是非常片面的大脑功能)。

此文着重于世界观层面的探讨以求管中窥豹。而世界观这种毫无阈值的东西人人都看得懂,所以便有了此文开创性的意义: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有所收获。原创码字不易,还望献上你宝贵的一赞。

以下正文
--------------------------------------------------------------------------------

表达一个人智商高的形容词无穷多——“举一反三、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能快速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考虑问题周全、概念理解能力强”……

但概括起来后,我认为尤其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以下这点能力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这点就是:

对基础概念有着异于常人的更为深层本质的认识。

私以为那些所谓的高智商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复杂的理论概念,在面对简单的定义、概念,他们都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用另外的话去表达,可以把这种能力表述为:具有透过语言描述的表象,对概念和基础定义构建文字描述以外的实在的能力。
这点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它决定了你对一个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深度,是所有进一步推理的基础和后盾。

下面是小学生都能看懂的例子和解说,希望各位看完后能有启发意义。

举个栗子,我们都知道[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下图


面积S=BC*h/2

相信这个定律再学渣的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只满足于这个公式的字面意义。他当然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等于底*高/2。

我们知道面积的含义是指一个物体所围成的区域大小,如下图这个矩形的面积=AB*BC


这样的乘积刚好把区域“扫完”,所以这个乘积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这样一来,我们对“面积”二字的含义就更为清晰明了了。也就是说矩形的面积公式=长*宽,这几乎是人天生的经验,不需要加以验证纯粹通过直观就可以获得的知识。

在我们看矩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就发现了两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三角形面积=底x高/2,矩形=底x高也即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矩形面积的“一半”。

那类无法满足于“文字描述”的所谓的高智商人群就不满意了,他们会想: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矩形面积的一半呢?

于是他们就画出了如下的图


原来三角形由底边BC的高AF一分为二,在相应的矩形里有与之相等的2个小三角形。

如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相应矩形面积的一半”就被他们很直观的接受了,也就是说他们知道了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公式,脑子里有个非常直观立体的概念。可在一般人那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停留在字面意义的底x高/2上。

一个只知道字面定义,一个却深知其机理,这两者的认知在深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 哲学原理


语言学里有这么两个概念,一个是【能指】,一个是【所指】。如下:

【能指】,能够用语言直接指代的,大意上指的是象征性的符号(比如一个词)
【所指】,语言真正指代的对象,大意上指的是能指表达的概念和意义(词语背后的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只是人为了便于表达和交流的中介,一种符号化的工具而已,它并非表达的主体。比如,当你陈述某个事物时,你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义(所指)和你所用之词(能指)能够表达的意义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的原因所在。

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里,【能指】具有优先性和公允性——你总是先要通过大家都认可的词语才能与他人产生互动(比如“这是苹果”里的苹果)。待到他人接收到你的语言文字(能指)后,把你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可以理解概念和意义(所指)。如是,你俩的交流才得以完成。也就是说,【能指】是毫无意义的、表象的、象征的字面符号层面;而【所指】是理解的起点和终点,它把意义赋予了能指,让符号变得生动起来。

从这点来看,高智商人群惯于活在【所指】的世界里,他们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而一般人却只满足于【能指】的象征性符号性的世界里,满足于事物的表象性描述。因此,高智商人群学习理论善于用“理解、意会”的字眼,而一般人却苦于“记忆”这些定理和概念。


那么这种对原始概念理解深度上的差异能有什么效用吗?它可以让你由表及里,知一得百。

比如,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x高/2如下图


面积S=(AD+BC)*h / 2

同样的,在一般人死记硬背这些文字定理的时候,那类高智商人群早已着手去想“为什么”了。他们添了一条线得到如下的图形:


也即,任意梯形的面积 = 三角形ABD+三角形BCD的面积 = AD*h / 2 +BC*h / 2 = (AD+BC)*h / 2=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就把梯形的面积公式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了。在一般人苦于背记这些定理概念的时候,那类高智商人群已经找出文字描述以外的本质原因,对概念和定理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感知。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等,于他们所说只要知道矩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而矩形的面积公式却是先天直观的经验。

因此!我们总能看到某类人尽管没学过一些知识,却可以基于对概念的苛刻追求,自行推导之!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那类高智商人群虽然不怎么做习题,也不买课外书,但仍旧可以拿高分的原因所在了。因为他们早已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出各种概念定理的背后实在,不断的建构出有别于一般人停留于文字描述的知识网络。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过滤器,最终留下的都是极其简单明了的概念和直观上的实在,他们对知识核心的建构上仿佛找到了“以一敌百”,“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人类任何知识都建立在基础概念之上,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是人认知的地基,它的牢固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对基础概念、定理的理解层次和深度如何是极其关键的一点。

=========================================

  • 延伸系列


我们先来看看常人惯用的【能指】思维,字面意义上所认为的绝对正确的基础概念和定义,举例如下:

水在常温下是液体、硫酸钡是不溶于水的、钟表的走向是顺时针、地球的自转方向……


来看看【所指】思维对基础概念定义更深层面的认知:

  1. 常温下部分水也以气态的形式(水蒸气)存在。
  2. 不溶于水只是相对的,它也溶于水,只是它溶于水的量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阈值。
  3. 来看钟表图——

正面看过去的确是“顺时针”的,但如果从反面(从墙的里面去看),就变成逆时针了。同样的,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南极点看是顺时针。

还有无数的例子,这些描述看上去都是对的,可同时也是错的。常人却被【能指】过度引导,很难辨别是非,要适当的抛弃表象的语言文字,以事物本源的方式——【所指】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为【能指】的世界只是基于公允性先行性的象征性的世界,只是为了便于公允化的交流才使然的,但它与世界的本源是不通的,更深的理解只能通过【所指】去把握。


其它方面继续引申,我组织如下这么一个命题:

单身狗都是没有女朋友的。


仅仅从字面意思上看,这句话传递的信息量其实很少。但是你若带着“摸透基础定义”的角度去看,便会豁然开朗了。

比如,单身狗是什么?女朋友是什么?“没有”又是什么含义?

如果一个男丁结了婚有妻子,这时候他妻子不是女朋友的身份,那么他还是不是单身狗?又如他结过婚但离异了,目前单身,那么他还是不是单身狗?再如如果这个单身男子是个魅力很强的男子,周围众多追求他的妹纸,但他仍旧保持单身,那么他还是不是单身狗?继续往后面想,他就想到“没有女朋友”是不是可以推出“他是单身狗”这个命题?等等等等的发散性思考。

别以为这纯粹是庸人自扰,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思路在他们脑子里可是瞬间完成的。经过脑子里种种可能性的发散和推导,他们便对这个命题有了比常人更深的认识,在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便胜人一筹了。

这就是基于他们对基础概念的苛刻要求。


继续来两个看似很难的数学题。

1.湖里长有水藻,水藻繁殖的速度满足:第二天覆盖水面的面积是前一天的一倍(如第一天覆盖1㎡的水面,那么第二天就覆盖了2㎡),现已知在第100天的时候整个湖面被水藻全部覆盖。问:湖面恰好被水藻覆盖一半是在第几天?

2.求证:任意两个相邻的素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如11、19等)它们和的平均数一定不是素数。


如果你对基础定义有着敏锐的嗅觉,那么这两个问题是可以秒解的。

{答案:
1.根据题意,第二天覆盖水面的面积是前一天的一倍,那么在全部覆盖的前一天也即第99天自然就是一半。

2.两个相邻的意味着介于它们之间的数已经没有素数了,而它们和的平均数必然落在这个区域,所以肯定不是素数。}

这并不是简单的脑筋急转弯,你需要有缜密的定义构架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继续延伸。

下放另一个命题:

人民如何国家就如何,国家如何体制就如何,体制如何历史就如何。


单单从【能指】的字面意义上,我们很容易被带入这句话所描述的认知方式上并认为这句话所表达的是“唯一真理”。然而,我们带着基础定义,从其他各种角度入手,就会发现全新的表述方式了。比如把这个命题倒置过来,我们得到:

历史如何体制就如何,体制如何国家就如何,国家如何人民就如何。


这个倒置过后的命题看着也像模像样,也有它的道理。对这种基础定义的敏感让这类人可以磨碎表象的【能指】世界,进入意义层面的【所指】的世界里。而后通过不断的思想推理,在全方位的视角下对那个原始命题有了一个更为全面透彻的把握。

当我思考题主这个问题之时发现,他们的“举一反三、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能快速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考虑问题周全”……这些种种特征都指向“对基础概念有更为深层的把握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始于对基础定义的敏感。

因此,文末再次把这个决定性的能力提一遍:

透过语言描述的表象,对概念和基础定义构建文字描述以外的实在世界的能力。


大概就是这些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知乎主页:Big圣,不妨关注。

私人微信号:sheng67675171。(回复较少,请谅解)

如果想听我的语音知乎live解说,可以发送邮件到live@zhihu.com 来推荐.谢谢

========================================

后记:智商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练就的,笔者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具体的方法,后续会有相应的回答。
智商高学习不一定就好。拿笔者来说,数学就很一般,因为真的提不起对它的兴趣,读书时代感兴趣的是物理和哲学等其他方面的东西。

原创码字不易,还望献上你宝贵的一赞。

书上的知识点是线。

笨蛋看到的是线上的无数个点。

聪明人看到的无数条线组成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