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关注者
2,829
被浏览
879,926

378 个回答

还是想再说一遍金娜的采访故事:「 我人生第一次采访是 98 年在花园饭店,因《红色恋人》访张国荣。鼓足勇气举手问:你会为爱而死吗?全场哄笑。我脸刷的红了。哥哥说:你问的好,但电影是电影,人生是人生。群访结束,他特地走到我身边说:不要在乎他们的笑声,你问了今天最好的那个问题。」

这是我在知乎上第一个认(luo)真(suo)答的回问题。

能专门跑来说这么多不用想当然是粉丝咯。不过我自认为是一个即使当脑残粉也脑残得很理智的人,所以从路人到脑残粉其实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完全不是跟风,回想起来真的还蛮有意思的,而且层层深入地诠释了“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时间线先拉回到我的中学时光。现在很多人喜欢无事生非问诸如“在内地究竟是刘德华红还是张国荣红”这样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啊,90年代末新千年那会儿刘德华在内地红得跟自家人似的,大街小巷都是他的俊脸和流行歌,当之无愧的大众偶像。而张国荣则是“歌红人不红”——现在我听他的歌觉得都是当年就在耳边的经典,可是当时根本对不上号,只是依稀记得这个名字,此外那时虽然他所有的经典电影均已面世,但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和电影既上不了院线(那时还没有院线的概念)也不符合当时大陆主流的审美。偶尔会在娱乐新闻里瞟到一眼样子,但也都不是正式的演出,总之就是完全的路人。


然而悲剧的是,张叔的形象对我记忆的第一次集中轰炸正是在他过世的时候。这个消息当年震动了香港,当然也传到了大陆。由于之前对这人没啥印象自然也不会有“悲痛”、“遗憾”这样的感情,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居然是他的遗像。

我去,满满的自带“风流倜傥贵公子”设定啊!


“想不到江湖上竟有这号人物”第一秒我的内心是这样想的。然而第二秒我脑海里蹦出来的确是“卧槽,这和真人也相差太多了吧,这照片也修得太夸张了吧!”(不要打我我当时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我当时心目中的张国荣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略带风霜、衣着简朴随意的中年人形象,和这种西装革履、顾盼神飞的美青年没有半毛钱关系。唉,命中注定当不了颜粉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不知道内地媒体大规模纪念张国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能是人人网比较火的那几年吧),总之他刚过世的几年确实是淡化处理的。他再一次进入我的视野就是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混天涯,进了那个非常非常非常著名的神贴《lets八一八香港八卦天皇张国荣张叔叔的BH狗血事迹》然后就知道了很多其人的逗比事迹,比如打麻将啊、八卦啊什么的,感觉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好多,但是依然没有很心动没有入坑,因为我很欠扁很理智嘛,信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正是从这个帖子衍生的一个链接让我开始对张叔产生好感,就是张国荣去台湾宣传新专辑时上的一期《小燕有约》。原因很奇葩:“这普通话也太TMD标准了吧!”我对香港艺人的国语真的很怨念!很多人面对媒体挤出来的几句国语我听着如听外语般痛苦,他们说着也如便秘般痛苦,简直就是相互折磨。当然,我知道这不能苛责他们态度不好,这根本就不是态度问题,发音体系不一样怎么愉快地做朋友?自古就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府人说官话”一说,远了说光绪皇帝就被梁启超虐过,近了说娱乐圈著名劳模刘德华同志混迹大陆多年,胡主席都握着他的手亲切嘱咐,然而他的一口国语依然有着浓烈的个人风格,成为各类模仿秀的热门。所以说,一个能把普通话说得完全像一个大陆人且能发出自然的儿化音的香港大叔(儿化音这个对香港人真是无解,我盆友去香港旅游问路,本地大叔甚至不能听出“这边儿”就是“这边”的意思。小谢在天后闺房接受北京话单独辅导多年,儿化音几乎全都发错)别的不说,智商肯定高!而且张国荣在访谈中表现出的随和自然、不“装”不“显”,谈笑风生的架势确实很有魅力(一个在唱片宣发节目中大谈“我们这把年纪的打打麻将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的人真心已经不知道“偶像包袱”四个字怎么写了),要知道“逗逼”的人设和自我营销是这两年才流行的,当年的大小明星在节目里还比较喜欢扮演人生导师和文艺青年。结论:一个随和亲切的聪明人怎么能不让人有好感呢?


到这里都只是很浅层次的好感,只是停留在“印象好”这个层面,我抱有这样好感的明星也蛮多的。人的情感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凡事都讲究一个“契机”,一个完美的契机能够让两个陌生人瞬间“擦枪走火”,而如果时机(缘分)不到,同样的人、就在那里却永远是擦肩而过。很多荣迷都是看完《霸王别姬》入坑的,但对于我来说很奇怪,当年我在大学寝室里和另外两个逗逼室友一起看《霸王别姬》跨年,看完之后我们都疯了,几个人大半夜在那里又跳又叫,也许那时的我还不太懂得用专业的眼光来鉴赏电影,但里面的时代感、宿命的悲剧已经足以让我们深深震撼,但是那时候我居然没有特别注意到演陈蝶衣的演员,我们的精力全用来骂陈凯歌了:“这TMD居然和《无极》是一个导演导的,陈凯歌你还是不是人?!”后来我又看了《倩女幽魂》,看完后我也很震撼,觉得“这真是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然而对于那么萌的宁采臣我也没有特别关注

后来我又在春节回家的卧铺火车上用我的MP4看完了传说中的《东邪西毒》——完全没看懂,觉得这群有气无力的人为什么要整天在一片沙漠里磨磨唧唧,唯独最后欧阳锋背对镜头迎风眺望茫茫沙漠,头顶是猎猎飘扬的破旗,这个镜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然而我看完后最丧心病狂的感受是:这部戏所有角色都是香港大腕儿,为啥主角欧阳锋找了个默默无闻的人来演——感情粘了胡子我根本没认出来这人是谁!

然而那个“擦枪走火”的瞬间居然起于马亲王的一条微博!有一天马亲王转发了一条微博——张国荣和汪明荃在纪念粤剧名伶任剑辉逝世十周年晚会中演唱粤剧《帝女花·香夭》。

张国荣 汪明荃 《帝女花之香夭》 台前+幕后 完整版


马亲王的本意是显示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他指出这个视频漏了前面的念白,客串侍女念白的几位都是当世的粤剧名家云云,然而我出于好奇就点开了这个画质很渣的视频,看了一段两位票友的演唱,结果——出不去了!我居然被深深的打动了!就是一个眼神!我之前并不知道《帝女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甚至不知道台上的这一男一女的人物关系,然而凄美的唱词还有表演者的神情让我深深入戏,整个人被一种家国离乱的悲伤和殉国殉情的哀愁笼罩。尤其是张国荣在演唱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完全靠站姿和眼神,把驸马在临死前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一定要看动态,

一定要看动态

一定要看动态

以下截图只能表现动态的40%)


“寸心盼望能同合葬”一句,头微微上扬,眼神里充满了忠贞和坚毅。(仔细看这八个字中还有微表情,即“寸心盼望”四字眼神中更多的是大义凛然的坚毅,然而唱到“同合葬”三个字的时候,眼神一下子就柔软下来了)



“泉台上再设新房”——头依然是上扬,但眼中已是满满的哀愁,唱到下一句“地府阴司”四字时已经是垂下头,像是在微微摇头,

但下半句“再觅那平阳门巷”仿佛是驸马自己意识到不能如此颓废,于是又昂起头眼神中又恢复了决然的神情。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一段,然而短短十几秒眼波流转,其中含义并非我刻意解读,而是在一片白纸的情况下切切实实感受到的。


以至于后面那句“举过金杯慢咽轻尝,将砒霜带泪放落葡萄上”

眼神用一种极大的张力表现了人物即将自杀时对于人世的无限眷恋、对于爱人的不舍、但决心赴死的坚毅和临死前一抹淡淡的哀愁,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一刻我的玛丽苏之魂为驸马爷您熊熊燃烧!)。


而整个表演中张国荣唯一一次摆“造型”就是那句“明朝驸马看新娘,夜半挑灯有心作窥妆”

——将手中的台词本即兴合上权当烛台,侧过身“照”向公主,顿时一种才子佳人的风流和郎情妾意的甜蜜通过一个自然的身段全部展现出来!整个表演情深意切,虽然我并不懂粤曲,对唱腔不能做什么评价,但是我看到的是满满的作为演员浑然天成的成熟演技和扑面而来的个人魅力!演员没化妆没做造型,但这个“驸马”的形象已经深深扎在我心里了,此刻我觉得这个站在台上的人就是一个明朝的驸马爷!因为作为戏曲演员,坐得最近的观众也有好几米远,所以人物情感是通过略带夸张的造型和生动丰富的唱腔展现的,而这种用眼神和微表情直击人物内心,让观众迅速入戏的本领正是一个优秀电影演员的素质!这一刻,我真正开始欣赏并且膜拜这个人的演技。“入坑”之旅正式启程!


接下来当然就是开始一部部补电影,并且在电影里重点关注张叔的演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具体的感受无须赘述了,细细说每部都是一篇单独的文,“前人之述备矣”。好在张叔一生在港星中拍片不算多,精品不算少,而且鲜有纯为圈钱的低俗烂片(可能因为他是一个不缺钱的处女座吧),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全,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其他几位大咖相比,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志性形象(很多人说是“程蝶衣”,但他所有其他电影所扮演的人物都和陈蝶衣气质无关),所以很难像发哥和星爷那样的深入人心、有群众基础。不过也说明他的演技的可塑性强,在这点上其实只有梁朝伟可以和他并列。不过梁朝伟性格比较被动,别人让他演啥他就演啥,所以上了王家卫这条贼船后就被墨镜打造成现在这种文艺闷骚男形象了(其实我们都爱香肠嘴的锋哥!),而张国荣个性比较aggressive,不容易受人摆布,再加上野心大爱折腾,所以戏子、书生、少爷、飞贼、娘炮、警察、共产党领袖、黑帮老大、变态杀手、江湖侠客、渣攻渣受各类角色都尝试过,作为影迷真的很感谢他的这种执着。


2.不过张叔在香港电影里还是有固定“人设”的——那就是自带“很容易被女人爱”天赋、自带“和所有港片女神组CP”天赋、自带“钓马子不会被拒绝”天赋,生涯后期好不容易演个掉入底层不修边幅的屌丝(《流星雨》)结果上流阔太又来了……作为非颜粉其实有点难以理解,不过好像伟大的香港人民并不觉得这种人设有什么不妥。


3.《霸王别姬》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但并非他演技的巅峰。正如我前面所说,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不会让你刻意记住一个单独的部分的,你所震撼的永远是电影的本身,“程蝶衣”的成功不仅在于演员的完美演绎,也在于剧情、电影手法、甚至是时代背景的加成。单论演技,我觉得《春光乍泄》和《东邪西毒》比《霸王别姬》更完美(可能是因为墨镜的电影不太重剧情而在于写意,给了演员更大的个人释放空间)。其实细数张国荣的演员生涯,从早期打偶像牌的青春电影、到后来如火如荼的商业大片、再到名垂影视的经典之作、到最后独挑大梁的几部“救市作品”,他对于演技的理解是不断精进的,个人推荐两部不那么出名的作品:后期的公益影片《流星雨》(饰演一个破产后在底层挣扎的单亲父亲)和警匪片《枪王》(饰演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杀手),里面已经没有《霸王别姬》里稍显刻意的诠释,全然是直指人心的自然,在剧情很弱的情况下依然让人深深入戏,真正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4.上一条提到的五部电影,五个角色:多情戏子、放荡舞男、刻毒侠客、慈祥父亲、变态杀手,完全不同的五个人物,同样精彩的演技,由此可见那种“张国荣演程蝶衣入戏太深出不来”的说法有多幼稚。


五种不同人设,一个解决方案


除了电影当然还有演唱会,毕竟人家也是曾经称霸乐坛的“天皇巨星”(这个词现在看好土),我看了89,97,00三场里程碑意义的,这里不展开说了,要说真的有很多东西。其实作为歌手的张叔和作为演员的张叔是不同的状态,演唱会上的“表演”和电影中的“表演”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形象地说,作为演员,他要做到“隐藏自己,这一刻你看到的只有这个角色”,而演唱会则是“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这一刻我是神,台下的你们为我尖叫疯狂吧!”作为一个张叔非颜粉,我并不觉得他在生活中长得有多好看:年轻时是个活泼爱笑、潇洒恣意的青年,年纪大了是个拥有丰富人生经验、谈笑风生的大叔,仅此而已。(“靓不靓仔就是见仁见智咯’,不过作为粉丝还是很喜欢别人夸他好看的,真是复杂的心态)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得不说,演唱会上的他就是个演艺的天才!那种对于气氛的把控、对于动作舞步恰到好处的拿捏、足以让人为之疯狂——当他决定“现在我要演一个美人了”时,他顿时可以美得让人跪下、妖得让人疯狂,浑身上下散发着光芒。然而下一秒,当他收敛起这种气质时,又可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气质示人。“主要看气质”这是我这个非颜控唯一可以解释的吧。所以看他的演唱会时常会有一种“天才不愧是天才”的感觉,但也会有一种“流光溢彩”、“可惜没能生在一个时代”的伤感,这种感觉是看电影的时候不会有的。


-----------------------继续写--------------------------------

其实光看演技并不能说就能如此深的打动我,毕竟这只是一门技艺和天赋,虽然张国荣在这方面天赋秉异、后期炉火纯青,但一山更有一山高,即使在他同期的香港艺人中也有和他一样优秀的。他除了技艺和气质,更加打动我的是其实他对于艺术、对于电影产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自己清醒的思考,这一点是他大大超越同时代同行的一点,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一点。(毕竟太多的人一提起他就喜欢联想到性向、联想到自杀,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整天沉寂在庄生梦蝶般的幻境中无法超生,亦或是因为世俗的偏见郁郁寡欢,马蛋,这和现实差太多了好吗)


我看过一个坐标97年的访谈—《星空下的倾情》第一期,里面有张曼玉、梁家辉和张国荣三个香港电影巅峰的实力演员,当时张国荣刚刚公开了唐先生,演唱会因为穿高跟鞋引发了很多争议。这个访谈很有意思,其实就是四个好朋友絮絮叨叨的聊天的形式,谈家庭、谈感情、谈事业、谈彼此的一些回忆什么的。里面有一段我印象极其深刻,主持人让大家谈谈演艺生涯有什么遗憾。这其实是一道送分题啊,随便聊一点小事、小细节或者是讲一点煽情的话就可以答得很好。但张国荣不知道为什么,先是答了一个:“没有什么遗憾”,随即就把话锋转向了点评香港电影行业的现状,和“已经功成名就的华语电影人应不应该进军好莱坞和国际大牌合作”这个话题。当时他情绪有点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L:“你问我遗憾呢,其实我真的是没有什么憾事。反而是有一件事,我觉得挺开心,就是我没有去好莱坞。”


主持人:“是吗?很多人现在都要进军好莱坞这样,你反而……”


L:“我反而觉得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地方给我去发展,从亚洲来讲呢,就是我们在座的几个(指梁家辉和张曼玉)算是略有薄名。亚洲那么大的市场,是不是?你知不知道马上97年了,大陆有很大的潜能,他们的市场很快会有打开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时候美国都要过来求我们拍不拍戏。所以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班底。有段时间香港拍了好多烂片,现在留下来的这班人呢,都是真正有实力的,台前也是,幕后也是,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应该要自强,去拍一些好的东西,去达到国际水准,这样不是更好?对不对啊?你说你美国好莱坞不排华?那是假的!如果你跟我说,你去拍一部国际片,你要与施瓦辛格和汤姆汉克斯合作,你是三个男主角其中一个,我砍脑袋也要去给你演。但是人家的制度呢,是由汤姆汉克斯这样的来指定你做配角,你要去演就只能按照他们的制度来。我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如果这样的话我在香港我是阿哥,我不会去你那里给你打杂,千万不要这样,我不愿意。”




从他说这段话到现在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再回头看华语电影走过的路,真是让人唏嘘。对华语电影有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大陆电影,都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鼎盛的时期,我们现在所有耳熟能详的华语电影(除了30年代上海时期)都诞生于那个年代。但是到了这个访谈所在的90年代末,两边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香港电影的资本来源——台湾,经济已经不复四小龙时期的繁荣了,而主要的市场东南亚,被迅速崛起的好莱坞特效大片所取代。黑社会逐渐把持娱乐圈,劣币驱逐良币,大量洗钱的低成本烂片充斥市场,恶性循环,大量专业电影人失业或停工。大陆当时没有商业电影,没有盈利模式,国外获奖和国内放映不可兼得,第五代导演们也在寻求出路。在这个时期,“黄金时代”塑造的一批电影人已经功成名就、光环加身,中国内地的那几个大导演和名演员拿了好几个欧洲电影节大奖,颇受老外欢迎,而香港的那些大导演大明星简直红遍亚洲,成为引领浪潮的标志性人物(现在的日本漫画、韩国电影都有向那个时代港片致敬的内容),这批人在当时的困境下纷纷选择“进军好莱坞”,梦想着在更大的舞台上再续辉煌,结果混到新世纪初,无一不折戟沉沙,灰溜溜地返回自己的老阵地,而这个时候原本的舞台已经凋零得不成样子了,这批人也老了。


为什么这批人在好莱坞混不出来,是因为导演的水平不够?是因为演员的演技不好?究其原因老张在上面那段话里其实点得很准,他用了一个词:“politics”——好莱坞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有自己的“政治正确”,你到了他那边就得按他们的来,他们也不肯为你几个亚洲人改变。


结果我们就看到了李连杰在香港演“黄飞鸿”“方世玉”“张三丰”,到了好莱坞演一个很能打的智障;


巩俐在大陆演遍女主,到好莱坞演在B级片里演一个毒枭的情妇;


周润发在香港演英俊潇洒的“许文强”、有情有义的“小马哥”、风流倜傥的“赌神”,到了好莱坞里演一个满头癞痢疮、留着长指甲和金钱鼠尾的新加坡海盗;


吴宇森在香港开创一派宗师,到了美国拍出来的东西都不知所云、票房惨败。


大约话语圈只有成龙和李安算是混出来了,但是成龙靠的是杂耍功夫、李安人家从学电影开始就在美国了。。。


上面这几个还是华语电影黄金时代的超一线,再次一点的还没机会去。归根结底,这群亚洲电影的“人中龙凤”当年还是被好莱坞的金字招牌给忽悠了,妄想着去镀个金升级为“国际影星”结果应了老张那句话——“好莱坞不排华?那是假的!”选错了方向,跑得再卖力还是得回到起点。当时国内有相当一批已经功成名就的明星,国籍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不远万里跑到美国结果混得最好也就跑跑龙套,更有甚者像白灵那样,在国内女神级的人物,跑到国外混得人不人鬼不鬼,靠演三级片和反华片来赚一点存在感。这批人现在看到当年高高在上的好莱坞大鳄们现在为了讨好几十亿的中国市场,随便什么有点人气的小花小鲜肉,好莱坞超级大片的配角随便拿(当然这些大多数也都是坑人的),不知道会不会呕死。


回望二十年来前人走过的弯路,想想在那段话里张国荣所规划的那套价值观和方案是最靠谱的:


1.华语电影人要有自己的骄傲,不要用自己巨星的身价给美国人打杂!这种杂打了也没用,李嘉诚做过学徒,但人家发财还是靠自己开工厂。


2.电影要振兴,靠的是一个体系(就是我们说的完整的电影工业链),香港在这一点上一点都不差,在台前有他们这一批在红遍亚洲的巨星,在幕后有一批几十年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的工作人员,还背靠大陆这么大的市场。所以要用一个整体的力量去“自强”、提升自己达到国际水准,而不是靠那么几个人想办法去“融入国际”。


3.大陆将是决定未来华语电影的关键!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当时的两岸三地(台湾电影当时基本上已经是小透明了),有这种眼光和远见、对电影的未来有这样系统的规划和思考的电影人,不要说是张国荣这种艺人明星,就是大牌导演、业界大佬也是基本没有的。结果就是到了2000年左右,香港电影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最后的几年,张国荣几乎深居简出,偶尔出现那些香港记者无不跑得比谁都快,然而姿势水平低得不堪入目,只关心那些下三路的隐私八卦,全然不顾养活他们的香港娱乐圈都快要咽气了,谁还关心他对流行歌曲的风格创新怎么看?对华语电影的未来怎么看?


2002年,老谋子终于开始乘着时代的浪潮试水“商业大片”,从此大陆电影的商业时代到来,香港电影人全面北上,大家在经历蹉跎之后终于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资本和市场的刺激下开始开疆拓土,虽然这些年骂声不断但总算是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很多香港电影人到现在依然没有找准方向,很少人有像当年张国荣说得那样抱有一种“自强”的使命感,只是没钱了,于是北上靠着港片时代的名气捞点钱,能混一年是一年。更有很多香港导演还对昔日的荣光恋恋不舍,不愿意拥抱新时代,继续用“审查制度”这样的理由自欺欺人。华语电影要真正“hit the international”(访谈原话)、香港电影要真正给自己一个圆满的历史定位,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以上,如果你只是把张国荣看成一个风华绝代的大美人,那你就是看低了他。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睿智的眼光、对事业无限热爱同时有着强烈行业使命感的长者。可惜造化弄人,历史没有给他机会,让他的身影只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如题,想到这里,我如何能不被打动?


最后呢,我想安利另外一个访谈(这个在粉丝中也很有名啦),就是89年参加的《今夜不设防》,那一年张国荣33岁,正处在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那时候的他穿着简约西服白衬衫,英俊潇洒、意气风发。采访他的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三——黄霑、倪匡和蔡澜(另一大是金庸),四个男人在电视前抽烟喝酒、吹牛逼聊女人。



四个人都是当时香港炙手可热的“风流人物”,那时候的张国荣不像中年时那样沉稳,反倒有点稚气未脱,他会为拿不到金曲而不甘,会为粉丝撕逼而愤愤不平,会为别人曾经瞧不起他而耿耿于怀,也会为自己刚入行时把一大半工资拿来租房子搞装修而洋洋得意。这个视频总是让人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吸引人。


后来在微博上有一个网友一语点破其中奥妙——在这四个人身上,看到了香港80年代的意气风发!确实,那种激情、那种恣意和疏狂在现在的香港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在现在的香港明星身上也看不到了。作为残酷的香港娱乐圈一颗“常青树”,他的以万众瞩目的姿态陪伴香港人走过了80年代、90年代,和千禧年。他1977年出道,此时正是香港娱乐圈如旭日东升的时候,他的事业高峰期伴随着香港乐坛和影坛的高峰,在一个个经典里留下了他的痕迹,而伴随着他的陨落,香港的娱乐圈在那几年也日趋没落。(新千年里,梅艳芳、张国荣、黄霑、罗文、沈殿霞这些人纷纷早逝,而一个轰动的艳照门让新生代里几个风头正劲的一蹶不振,我个人总觉得是冥冥之中)

我不得不承认,张国荣之所以会打动人,除了他自身的种种外,还有就是他身后的那个时代。那个伴随着现在中国的主流群体、社会精英们走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香港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