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发音是有颤音的吗?

V2ex 看到的帖, 转过来, 那边有不少讨论, 不复制了 http://www.v2ex.com/t/25189#reply20 """ 看到一个 …
关注者
102
被浏览
35,125

3 个回答

這個視頻的依據是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根據鄭張尚芳的擬測,上古漢語影母q、云母G為小舌顫音。

影母q因和見母k有通諧關係,所以大致異議較少;云母G仍有疑義。

但根據音位聚合體系,應當存在q相配對的濁聲母G。

看了下视频的字幕。r是在介音位置(中古二等韵的来源),kr多见。s韵头,去声拟为s尾,分长短元音。是一种主流拟音。

kr拟音是有一定争论的,构拟方法是谐声分析,跨语言的同源词分析。也有人拟为kl,kj,ki。


补充下自己的倾向:引入切韵没有的音素,我的看法比较保守。

去声不一定非要加s尾(s尾是比较越南语、藏缅语声调产生。但问题是越南语声调后起,很可能是汉语影响的(孟高棉其他与语言并没自发产生声调),汉语的同源语言也有较大者争议)。

r介音引入后有央话化作用,可以解释通押与语音演化的一些问题。介音本身就就会影响它前后的音素,以至产生分化。但r不一定是必须的,l与r很接近,甚至引入一定音高的i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