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dragon」翻译成「龙」?为什么要这么翻译?

从英文和中文看这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啊。
关注者
816
被浏览
845,184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一、翻译溯源

始作俑者是马礼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中国的“龙”这个概念被介绍到西方的历史,远远不会迟到清末传教士来华的时期。很多人都受了07年那场为龙正名的活动中,考证不精的误导,此后媒体辗转相袭,此说更是甚嚣尘上。

下文引用自用古法语写就的1299年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

Le Devisement du monde- Livre 2 -Chap XLVI De la province de Cangigu

),引文内容关于大元交趾行省民俗的记载。

Les hommes et femmes ... imprimans et engravans avec des eguilles plusieurs figures, comme de lyons, dragons, oyseaux et autres animaulx, lesquelles y tiennent si fermement qu’il n’est pas facile les oster et effacer .
其人……多用针刺身,作狮、、鸟及其他各物形状,文身以后,其色永远不灭。

此外,描述忽必烈汗上都宫廷中的“龙柱”,大都宫殿的“绘龙壁画”,甚至在“汗八里城之星者”章明确提到的“龙年”,全都是用的dragon,证明至少在中西方古代交流过程中,西语把中国龙翻译为“dragon”的历史不晚于十三世纪。我们知道蒙古西征,把大量的东方文化带向西方,1246年,贵由汗都可以跟教宗英诺森四世通信,所以只有理由把对龙的翻译时间再往前推。

元亡之后,中国又一次短暂地跟西方失去了联系。不过有赖西学东渐,传教士们再一次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了西方。四书五经对当时士人重要性,被晚明清初的传教士所察觉,白晋(Joachim Bouvet)、曾德昭(Alvaro de Semedo)等传教士率先把《易经》用拉丁文翻译并介绍到了西方,如果没有他们的翻译,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可能也会往后推了。下面的引文摘自耶稣会出版于1736年的《易经》(

Y-King: Antiquissimus Sinarum Liber quem ex Latina Interpretatione

),内容是乾卦的爻辞:

Draco est absconditus. Nolite eo udi.
Draco exivit. Est in campis. Oportet convenire magnum virum.
Sapiens quotidie sibi invigilans. singulis serotinis maxime timet ― est quod dimeat, sed nulla est culpa.
Videtur assurgere. Est in profundo. Nulla est culpa.
Draco voluns est in coelo. Oportet convenire magnum virum.
Draco transgressus est, est quod poeniteat.
Si videas Draconum multitudinem sine capite, bomun est , vel bona fortuna est.
勿用。
在田,利见大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或跃在渊,无咎。
在天,利见大人。
有悔。
见群无首,吉。

引文里的Draco(Draconum是复数属格,draco的第三变位)就是dragon对应的拉丁语。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四书五经曾在欧洲引起过不小的热潮。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马礼逊赴澳门传教时,已经拜读过其先驱的译作,也早已养成了自马可波罗以来就把“龙”翻译成“dragon”的习惯了。当然在词典意义上确定这两个词的汉英固定联系的,实属马礼逊的“功劳”了。

二、翻译原因

现在得票最高的答案已经说明了,dragon在古典时期的形象跟中国龙的相似之处。但是我认为中国龙的形象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时,dragon的形象也因基督教的传播,发生了异化。

所以我的假设是,西方人可能看到过中国的

应龙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局部)




金代铜木杜儿坐龙

金代铜坐龙形象图

明代青花应龙纹罐

应龙有翼,是龙中之极,历来也被中国尊重。铜坐龙也是应龙,其形象也与异化后的dragon有了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方人看到这样的龙的形象,很自然地就会称之为“dragon”。